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科专业教育深度融合,9月18日下午4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课程组进行了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聚焦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进度优化与方法创新,为新学期课程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备课会上,课程负责人丁小珊教授首先介绍了本学期的整体教学框架与目标定位,强调课程需紧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主题,结合国家战略与科技前沿,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实践伟力与方法论意义。针对我校大气科学专业博士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组提出“理论—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思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系统观念与大气科学中的复杂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应对等研究方向深度融合,强化理论对科研实践的方法论指导。
在课程进度方面,孙莎岚副教授强调了“分阶段、重衔接、强互动”的教学节奏。前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发展为主线,中期引入科技哲学、生态文明等跨学科议题,后期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题开展研讨,形成“理论认知—方法迁移—专业赋能”的渐进式学习路径。
方法创新方面,隋宁副教授提出采用“案例教学+课题研讨”双轮驱动模式,选取国家“双碳”目标、极端气候治理等现实议题,引导博士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科技发展的社会语境与伦理责任。
本次集体备课会充分体现了我院推动博士生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积极探索。未来,课程组将持续深化探索跨学科协作,打造具有针对性、前瞻性与引领性的博士生思政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